河南收藏网欢迎您的到来!    
  《华夏精英》第16期——本期关注 晏济元    3星级
《华夏精英》第16期——本期关注 晏济元
作者:《华夏精英》编辑部  来源:河南收藏网     点击数:7251     更新时间:2007/7/5  文章录入:henansc

 

晏济元简介

 

晏济元(济原)   名平,别号素贞老人、老济、济公、江州散人,生于1901年,四川内江人,常居深圳。七岁从父学习书画、古典诗词。曾留学日本,就读于日本铁道讲习所、早稻田大学、东京大学。在求学期间,博览古今书画群书,钻研理论技艺,走上了书画艺术的大道。

先生独具深厚的学养与高旷的艺术境界,涉足甚广,诗、书、画、印四为一体。他历来主张“学古敌古,创新破新”,在绘画上强调学画必先学书,书成而后学画,必有成就。并认为书画同源,互为其根,画是书理,书是画法。晏老的绘画作品,无论是山水、人物、花鸟、走兽、草虫,还是工笔、重彩、泼墨、写意、白描、双勾无所不精,无所不长;其书法、篆刻,造诣精深,也具独特风格。在我国当代书坛画苑中,堪称是一位德高望重、艺术高超的书画大师。

 

 

2006年9月14日,107岁画坛巨擘晏济元对印制精美的《华夏精英》杂志高度评价,并即兴为杂志题词。

    

 

      大气  豪气  神气  高手  高节  高寿

 

       ——记一代宗师画坛巨擘晏济元

 

       ■傅世光

 

晏老是当今画坛年龄最大,威望最高,德艺双馨,蜚声中外的巨擘,作为一个书画爱好者,我十分敬佩。从晏秉常先生寄来的画册中,我了解到晏老和张大千齐名,堪称一代宗师,真正称得上“华夏精英”,因此,我们决定免费为晏老宣传,以弘扬他热爱祖国、自强不息、辛勤耕耘的精神。

2006年金秋季节,我们一行三人赴成都为晏老送“华夏精英”杂志,同时拜访了107岁的画坛巨擘晏济元先生。当我们走进金地花园,晏济元之子晏秉常热情接待我们并引见晏老后,使我们惊呆了,我们认为晏老百岁以上肯定是老态龙钟、耳聋眼花、行动不便,谁知道老人鹤发童颜、声若洪钟、行动利索、身体硬朗,读书看报无需眼镜相助,每天作画浇花,磨石刻章,活动频繁,我们目视他一幅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的书法一气呵成,稳若泰山,手脚不颤,真乃仙风道骨活神仙,为了加大对晏老的宣传,我们决定再次免费为晏老出一期“华夏精英”杂志,使这位百岁老人的书画艺术在国内外进一步发扬光大,与日月同辉。

中国画界素有“两张一晏”的说法,指的是张善子、张大千和晏济元。前两者早也蜚声中外,晏济元还不为世人所熟知。但事实上,他是开飘逸洒脱之晏氏画风的一代宗师。作为一位历经一百多年时代变迁的世纪老人,他的传奇人生同样风云迭起,引人入胜。

他曾东渡日本求学,与郭沫若同船下渡;他曾与张大千联袂举办画展,饮誉中外;他曾与于右任、谢无量、何香凝、郭沫若、张大千、张善子、谢玉岑等交情深厚;他曾作国画《青松红日》赠送毛泽东,朱德委员长曾盛赞“海外有个张大千,国内有个晏济元。”

然而,近半个世纪以来,他淡泊名利,大隐于市,从画坛退居民间,逐渐淡出了国人的视线。新世纪,当画坛大师悉数走尽,传统画丛趋向荒芜的时候,人们惊喜地发现晏氏宗师依然健在。这宛若一声春雷,为沉寂许久的中国画坛带来了一阵清风、一抹亮色。

回溯历史,在那波澜壮阔的百年史诗般的岁月里,他曾经历过太多太多的生死考验,体味过太多太多的情感抉择……

7岁染指书画,百岁勤于笔耕,如今已是107岁高龄的晏济元先生,仍身心两健,作画写字、治印不减当年,对艺术孜孜以求,欲达最高境界。于书、画、篆刻,更是心醉尤甚,风格独具。

其书:他曾先沉潜历代碑帖之中数年,理性的学习,剖析的研究,既见其长,又见其短,使其融会贯通。又从现代各种艺术门类之中受其启发。如:川曲之高古,京剧之典雅,歌曲之韵律,舞蹈之姿态,篆刻之金石,武术之刚阳,诗词之内涵,天地之黑白,自然之阴阳,禅意之空灵,大将之伟略,跳水之急速,吊环之强劲,花样滑冰之奇险,自由体操之跳跃……都试以入书。正像他所做的那样:只要有心,世间万物,尽有奥秘为我所借。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,美妙的结合,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,悟其一理,可得一新。得一新,不为大家,大家志存高远,生命不止,求索不息,志在跨高难以随意,越精深与自然;志在异彩奇辉,气象万千!他认为:好的书法黑白相计,虚实相间,黑易白难。白越多,越显空朗开阔,但白依墨变而生,白以字险而活。所谓虚,是将气、力、神韵提于字外。让虚处生于气象,见于丰厚,启于联想,此乃实为虚、虚为实也。尤如好诗,含哲寓理,其高妙尽在无字处。书法亦然——于空白处见高下也。因此,气势、力量、神韵、黑白、虚实、穿插、挤让、疏密、聚散、夷险、平淡、凝重、洒脱、随意、讲究、沉静、粗旷、细腻……都在他的书作之中得到了淋漓的发挥。有机的融合,巧妙运用,可谓文野交织,雅俗共用,开创诡古神变,险绝恣肆的风貌。他的书作,看似自然随意,实则法度严谨,像名茶醉酒,意味深长。他常说:“世谓书法之中,真难草易;余独以为真易草难。作草书犹如壮士陷阵,白刃交锋,不容半点迟疑犹豫,稍纵则失误。真书则反是,可以从容布置,妥善用意,故得反复推敲,任意济美。余幼年多好奇,独于书画技能交互寓意。常以分析解剖,或以淘金冶炼之术,学书习画,运笔结体,凡属可取可用之一点一滴,无分古今中外,老幼宗匠之迹,皆取而收集熔炼,应物运用,以求冶炼之术。凡属传统名迹,极治奇创,如有所遇,莫不精研深究,反复摩挲,窥测前人之最用心与最不用心之处,发其得失,译其究意,才能直诣深难之处,得其专精不传之秘。”

他的画:花鸟、山水、人物、皆有新得。或工、或写、或繁、或简、或黑、或彩、或大、或小,均得其妙。历来的名家,多是当熟练一种技法之后,终身难变。不看其名,即知其作。而他的画,不看其名,就不知出于何家之手。因他永不满足一种画法,他追求体裁不同,画法不同,构图不同,立意不同,用墨不同,用色不同……因此,他的画能使你百看不厌,且能温故知新。因他将一生的丰富阅历,深刻感受,坎坷经历,顽强毅力,拼博精神……通用巧妙的构思,精炼的笔墨,都凝聚在那静止的刹那之间。他的画,画中有诗,诗意在画,一幅画作,犹如一篇散文,一首好诗。当代的书画鉴定家(也是作家)刘育新先生有过一句名言:“一个好的画家,首先是一个思想家。”险崖之松之所以铁骨虬姿、奇绝超群,是它经磨历却、卧雪眠云之故,先生之作,之所以苍辣雄浑、华滋悠深,也是克难攻坚、凝思妙悟之果。看他的画,犹如登山,登的越高,感受越深,只要你善于品,善于想,就会被他画作之中所饱含的那种“风雨铸铁骨,艰难励雄心”、“宁让生命缩短,也要心灵闪光”的精神所震撼,所激励!

晏济元的书画艺术,秉中国文人书画传统,以深厚的学养,坚实的功底,创新的精神,洒脱超然的画风,独成一派。晏济元自幼随父学习诗文书画,早年与张大千同承师脉,推崇石涛、八大,近百年而不辍。他学古敌古,独辟蹊径,讲求书画同源,重视野外写生。晏济元经百年历炼,人如其画,画如其人,不愧为一代宗师,1993年晏济元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作品一百八十余件;1994年晏济元书法绘画展及艺术研讨会在重庆博物馆举办;1996年第一部《晏济元书画集》出版;1997年晏济元应邀在香港集古斋展出书画作品;同年,重庆电视台播出专题片《国画大师晏济元》;1998年,上海美术馆举办《晏济元书画展》;1999年,作品在汕头市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展出;1999年,作品在顺德市天任美术馆展出;199910月重庆党、政、军界领导及书画名流为晏济元举办祝酒会;同年11月晏济元赴云南写生。他游丽江,攀玉龙雪山,创作多幅作品。

2001年,晏济元先生百年华诞,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。中央电视台《东方之子》栏目,专题介绍《国画大师晏济元》。期间,晏先生应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之邀,作巨幅山水画一幅,杨汝岱、李铁映前往探望晏老;2002年,晏老101岁登华山写生;2003年,晏老102岁登泰山写生;2004年在广东东莞举办“晏济元书画展”;2005年,在广东省美术馆举办“晏济元书画展”。凌云之志,谁与争锋!

“做人首先要有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”“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,足以自豪,”“中国书画艺术无比高尚”。晏济元以其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,铿锵践言。

作为一位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老艺术家,先生在工笔与写意两个领域都有优秀的作品问世。他的作品存有一种难得的清淡之韵,工笔画《刘三姐》即是这类的佳作。画家用大量的留白,衬托出鸡鸣风雨中流砥柱出钗裙的情景及刘三姐的形象。画面精细而优美,意味隽永。画家在轻松自如的勾染中,体现出在一种严谨控制之下的感性沉入,从中亦不难窥见画家建构个性化形式语言的过程。晏济元的工笔仕女画,多取材于神话故事、民间传说、历史人物和古诗词赋,题材比较广泛,追求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。因此,他笔下的仕女人物总是形象俊美,委婉隽雅,楚楚动人。达到甜而不腻、美而不俗的艺术境界。《洛神》图是他近年的代表作之一。人物造型丰腴华贵,衬托着悠闲、典雅的风姿。线描勾勒圆润流畅,讲究线的疏密与虚实的组织,景物描绘精微,设色华丽,给观者深刻的印象。另外,他的工笔人物画,人物端庄清丽的气质里带着淡淡的妩媚和雍容华贵。面部和头部的刻画透出恰到好处的细腻感,衣裳的柔韧线条所呈现的张力,浓艳与淡雅色彩的相得益彰,人物俯仰顾盼中流露的微妙情感,都为画面营造出了美的氛围和诗的意蕴。

在传统中国画中,若论技法和体貌的完备,当属山水绘画。先生涉猎广泛,修养全面,人物、山水各具其妙。《峨嵋秋意》中荡漾着厚重中的轻快,画中墨色对山体的造型和景物的描绘进行提炼和概括,使人联想起对山水自然咏唱的隽永诗篇。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,先生对于绘画形式有着谙熟的把握,善于通过形式来反映画面内容,使两者有机地得以统一。

他曾多次赴“天下之秀峨嵋山”写生,为大山大水之壮观所震撼,为了寻找最能表现其壮丽和气魄之灵感,曾不择路径在石壁与树丛中攀登、观察、写生,从自己的观察中选择最有表现力的角度,以表现自我感受。此图是先生细笔山水画的主要代表作。构图饱满,层次丰富,以精到的细笔描绘了秋山秋韵的自然景色。画家无论是描绘近景的松石,还是远景的屋宇,都是严谨认真,一丝不苟。画中用笔苍劲刚健,用色清新自然,成功的表现了幽静清新的理想山水境界,使画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很高的艺术表现力,给人以赏心悦目、心旷神怡之美感。

看惯了水墨云山之后欣赏晏济元的《群峰叠翠》,感受到的是清新明丽,如同春风迎面而来。画面以直线立其山峰形质,以石青石绿染其向背阴阳,石体坚凝,意象峥嵘,这是晏济元于传统青山绿水用心之处。而树石、峡江舟亦幻化为现代人的心灵之游,其落笔用色工整秀丽,没有一丝江湖俗气,创造了一个晏氏山水的全新境界。另外,图中春天的山乡一片绿色,树木在蓬勃地生长,泉水在轻快地流淌,生活于大山之中的人们此时想必也是最忙碌的,画家运用传统全景式的布局,以工整严谨却生动自然的用笔,以青绿统一的色调描绘了这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,观者从中体味到的是画家对于春天,对于生命的赞美和热爱之情。总之,先生的绘画才能表现在于传统的语境之中显露出清新一面,并将他推向新的天地。他的表现手法倾向于秀润清朗的风格。画家巧妙地利用云气、水道等意象,在“虚实相生,无画处皆成妙境”上大做文章。显然,对意象的主观结构和对山水形象的崇高意味的彰显,突出了画面对精神气质的传达,使画面显出一种舒缓大度的气质。

晏济元对艺术的良好悟性,还反映在他对空间层次和笔墨恰到好处的把握上。他重视“真境”的传达却不妨碍他强烈的主观营造画面的审美追求,他强调色彩的视觉冲击力而不遮掩他对笔墨个性化的理解与表现。用笔的直率规则消解了传统用笔一波三折或折钗股、屋漏痕味,用墨只是作为大面积着色的底衬,色的流动氤氲代替了墨的各种变化。同时,色不碍墨,墨不着色,既承继了传统绘画讲求意境和气韵的追求,又具有明显的现代意味。将工艺美术的秩序感和装饰性不露痕迹地融入写意中国花鸟画中,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。《工笔荷花》用纵横交织的笔墨巧置空间,在深浅变化、明暗对比中烘托主题,凸现笔墨和造型的个性化。笔墨规整,造型端庄,设色清雅,境界幽远。观先生的画作,令人耳目一新。另外,此图描绘池塘中荷花盛开的情景。画家采用平视的角度进行创作,所画工写结合的荷花、荷叶伸出的花使人感到荷花、荷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,斜向伸出的花蕊使人感到荷花的清新。全幅作品用笔严谨,形象刻画细致入微,设色浓而不艳,典雅清丽,构图简明新颖,表现出荷花出淤而不染的视觉效果。另一幅写意《墨荷》,以疏简纵逸的笔法,酣畅淋漓的彩墨技巧,描绘出破水而立,参差高下,疏密有致,各具姿态,清幽雅致,亭亭玉立的盛荷美景。荷梗修长,扶摇直上,承托着错落有致,硕壮舒展荷叶呈出于涟漪碧映的水波之上。画家以浓淡墨色的丰富变化表现荷叶的正反转侧,用勾填法绘写荷花、顾盼生情、生动自然。全幅画面运笔劲秀、墨色交融,色显墨之韵,墨助色之艳,给人以挺拔茂盛、生机盎然之感。画面情意浓浓、自然雅致,清幽静谧,充满诗情画意,情趣盎然。

晏济元的这幅《兰草》全用墨笔,仅在完成后赋以淡彩,将兰花描写的神清骨俊,一碧如烟。图中墨兰,春风吹荡,活色生香,撇叶秀柔颀长,翩翩翻飞,然其笔力内蕴,又使兰叶颇有韧性,如剑如刀。叶密花更浓,无数兰花妩媚地掩映于丛间,袅袅婷婷,天然成趣。兰花的态与势、情与意,既不失俊逸,又无传统画中荒野孤寂之意,颇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趣。

晏济元的《牵牛花》吸取了西方现代派的某些因素,尤其现代派的思想对他有启迪,使他在自己作品的经营中服从一种新的审美要求,把装饰中的某些要素化解到彩墨的美妙构图中。画中牵牛花有开有合,绝无雷同,高低错落看似无序,却通过藤蔓的恣意缠绕达到一种统一和有序。这是画家高妙之处,也是他突破原有创作模式、树立个性的成功之处。图中牵牛花花开鲜艳,几片晕开的叶片使画面不至于过于空疏,焦墨勾勒的藤蔓起着联系和平面构成作用,独具个性的现代花鸟画跃然纸上。

历代画坛高手如云,但能画出哲理性、思想性的画家,却凤毛麟角。而先生的成就主要在于他画作的哲理性和思想性。对于晏先生的绘画艺术,我甚喜欢,也感受颇多,可惜版面之限,不能再列举供大家欣赏,但只要你阅历深厚,勤于思考,就定有所悟。得其激,受其励,届时就不会认为笔者偏爱妄言也!先生是一位与世纪同行的老人,一位艺术生命充满奇迹的老人!

先生虽百岁又七,但眼不花、耳不聋,精力旺盛,真是宝刀不老。艺术之树长青。先生的业绩令人敬慕,但那“自古志士不服天”的志向,那百折不挠的精神,那万难不屈的毅力,拨地穿空的气概,也着实令人惊叹不已!

先生有生之年“求索不息”,以“只争朝夕”的精神,做最后的冲刺,高标准,严要求,创造更多更好的传世佳作,成为中国有着多方成就,突出贡献的文坛巨匠、艺术名家!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高超的书画大师!

最后,我用几句打油诗祝晏老艺术之路长青:

   艺坛巨擘晏济元,

   默默无闻闯画坛,

   德艺双馨蜚中外,

   道骨仙风过百年,

   世纪同行创奇迹,

   永把道义担在肩,

   胸有大志气自然,

       宝刀不老赛神仙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作者为《华夏精英》杂志社社长兼总编)

 

 

 

1964年元旦在北京政协举办的六十岁以上老人大会上,展出作品四十余幅,朱德、彭真、周扬、郭沫若、谢无量、陈叔通等中央领导观看了展览(图中郭沫若向朱德介绍晏先生作品)。

 

 

 

1993年在北京看望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(左起晏秉常、晏夫人、启功、晏济元)。

 

 

1993年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画展,重庆市市长于汉卿、市委书记孙同川及北京书画名家华君武、启功、许麟庐等出席了画展,中央电视台、人民日报等作了相关报道。

 

 

 

2003年3月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庆祝《东方时空》开播十周年大庆大型书画笔会活动。

 

 

晏济元书画展在香港展出期间新华社香港分社宴请晏先生,图为席间合影。前排左起香港出版集团总裁李祖泽、著名书法家启功、驻港司令刘镇武(现广州军区司令)、晏济元、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张俊生。

 

 

 

2002年101岁登华山写生 

 

 

2006年9月14日,《华夏精英》杂志社长兼总编傅世光,河南省政协委员、著名梅花画家张志泉,晏济元之子晏秉常与寿星晏老在家中留影。

 

 

白荷花

 

 

 晏济元工笔仕女   蟾宫玉兔

 

 

海天旭日

 

 

荷花

 

 

菊花竹鸡

 

 

 

   联 系 电 话:0373-4496488(传真) 13598630895   13569405974

         联   系   人:傅先生  秦女士

  • 上一篇文章: 《华夏精英》第15期——本期关注 黄苗子

  • 下一篇文章: 《华夏精英》第17期——本期关注 林曦明
  •  
    发表评论   告诉好友   打印此文  收藏此页  关闭窗口  返回顶部
     最新5篇热点文章
     饶介《草书韩愈柳宗元...
     《张暐妻许日光墓志》...
     2025年国家文物局公布...
     2024年禹州扒村席家窑...
     安阳多个考古项目发布...
     开封景龙门遗址发掘工...
     许昌新发现古文化遗址...
     
     最新5篇推荐文章
     《张暐妻许日光墓志》...
     2024年禹州扒村席家窑...
     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...
     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...
     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...
     安阳妇好墓骨笄
     河南王庄遗址出土的四...
     
     相 关 文 章
      网友评论:(只显示最新50条。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
    |设为首页| 加入收藏| 关于本站 |
      豫ICP备07003530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2006-2024 河南收藏网
    Email:henanshoucang@163.com
    地址:河南*郑州*收藏
    未经河南收藏网书面特别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