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京城各大拍卖公司的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的陆续登场,新一轮秋季拍卖也渐入高潮。 群英争雄 各领风骚 每年春秋两季的拍卖会,大大小小的拍卖行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藏家购买。11月2日至13日在北京登场的中国嘉德精品纷呈,门类分化细致有序,明吴门四家代表画家仇英的《赤壁图》最为引人瞩目,并拍得7952万元的中国书画世界纪录;北京保利自2005年登陆现当代艺术以来,一直独占鳌头,2007秋拍更是以“中国艺术品夜场”为强势首打,使观众过足瘾;匡时国际将雕塑和摄影独立为一个专场,这两种艺术经常会给人以强劲的视觉冲击力,非常值得期待;华辰秋拍除了一些常规项目外,还首次推出西方油画及雕塑专场。其他各大拍卖行的精品也层出不穷,有的以经典绘画作为主题,有的以一线艺术家的早期作品为主打,有的为年轻艺术家开设专场。这些都使秋拍成为今年秋季不容错过的饕餮盛宴。 拍卖场上的另一个状况就是竞争十分激烈,拍卖行的数量近年更是呈几何数字倍增,据不完全统计,中国现有几百家拍卖行,这些拍卖行最终是否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是个未知数。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是要自觉遵守市场价值规律,优胜劣汰,另一方面政府的指引调控也很重要,以尽量避免艺术市场的盲目膨胀。 拍卖英雄排座次 岳敏君、张晓刚、王广义、方力钧、曾梵志、刘野、杨少斌、陈逸飞、蔡国强、黄永砯、刘炜……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,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征服了观众,也征服了市场,每次拍卖只要有他们的作品就会有很多藏家力捧,拍卖纪录就会勇创新高。今年的秋拍也不例外,在已经结束的苏富比拍卖中,岳敏君1995年的《处决》被藏家以4516万元拍走,曾梵志1992年的《协和医院》拍得4256.5万元,王广义1994年的《大批判·可口可乐》,张晓刚1992年的《新中国诞生》,蔡国强1993年的《延长万里长城一万米·为外星人作的计划第十号》,刘野1998年的《最后的巴洛克》拍卖成交价都在千万元以上。由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爆景象,多数藏家对于这些知名艺术家的作品的投资已处于几近疯狂的状态。 在这些少数艺术家的作品价格飙升的同时,大多数艺术家的作品成交已经开始出现萎缩,拍卖结果并不理想。导致这样后果的原因可能是:一、艺术院校每年都在不断扩招,学艺术的学生越来越多,他们毕业后多数会成为职业艺术家,这就意味着中国艺术市场中的职业艺术家在不断涌现,数量庞大,分割市场份额;二、中国的绘画艺术已经被捆锁在某些固定的程式下,很难有新的突破,艺术家的绘画风格相近,经常难以区分,个人风格很难确立;三、中国目前的艺术市场才刚刚建立,初具规模,并未形成很成熟的艺术体系,也没有一些具体的措施来保护艺术家,只能让他们随波逐流。 市场行情PK艺术功能 近几年,艺术拍卖市场火爆,现在,已经很少有人去关注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和理念了,人们更多的是关心这些艺术家的市场行情,他们作品在近几年的成交增长幅度能带来多大的效益。艺术品的艺术功能已经退居二线,艺术理论开始服务于艺术市场。 拍卖捧红了一些艺术家,让人们了解到艺术品的巨大潜能。但这些惊人的拍卖数字跟艺术家没有多大关系,因为拿艺术品到拍卖行的不是他们自己,他们得到的只是对于他们努力绘画和个人艺术风格的认可;艺术功能跟拍卖行的关系似乎也不大,因为他们只想赚取中间佣金和提高声誉;跟我们也没有关系,因为我们只是个普通的观众。那谁才是拍卖会上最后的赢家,谁才是最终偷着乐的人呢? 回顾这几年,在上世纪90年代末,多数优秀艺术家的作品还无人问津,就算是卖出去价格也很低,但在2005年之后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就屡创新高,拍卖会纪录也不断刷新。随着数字后面“零”的不断增加,人们的心态也开始浮躁。现在,我们是不是应该静下心来,看看艺术到底怎么了,是否需要重新解读,是否应该将更多的眼光从作品的价格转到艺术家、转到作品自身的品质上来?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