凭借《别处上里》成功入选第20届FI-PA国际电视节“青年创意”单元;1分钟DV短片《手语》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“1分钟影像作品”邀请赛上斩获“最佳1分钟”和“最佳摄影”两个大奖;如今又摘得国际性纪录片大奖“金熊猫”奖,年仅20岁的成都女孩王冰笛是怎样成功的呢?昨晚,颁奖典礼结束后,她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。 《别处上里》竟是处女作 (《别处上里》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,可谁能想到,这竟然是王冰笛的处女作,花费才不到800元!) 记者:当时怎么想到拍摄《别处上里》的? 王冰笛:其实这是我拍的第一部片子。2006年大一结束的暑假,我和一个师哥到上里古镇旅游,偶尔遇到了一个导游。经过和她的接触我发现,在古镇里的人渴望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,外面的人却蜂拥着想到古镇里来,这是一个现代的“围城”,于是就想到拍摄一部片子来表现这个主题。 记者:制作成本多大? 王冰笛:其实总共花费不到800元,所有的设备几乎都是借的,剪辑也是用学校的机房。 记者:在拍摄制作的过程中,有什么特别难忘的经历? 王冰笛:片里的女主角,就是那个小导游,还不到16岁。后来我们一直保持联系,经常短信谈论人生目标和理想。在剪辑时,借用学校机房,连续熬了几个通宵,有时候剪着剪着就哭了,感觉一个人半夜里呆在机房里特别无助。 立志做一名影像人 (张爱玲说过:出名要趁早。刚刚20岁就获得了如此多的荣誉,王冰笛对这句话更是有着深刻而别样的理解。) 记者:这次捧得“金熊猫”意外吗? 王冰笛:很意外,也很惊喜。我个人觉得,这个奖对我来说鼓励成分很大。 记者:有没有总结过自己成功的经验? 王冰笛:张爱玲有句话,叫出名要趁早。可能我的理解和很多人有点不一样。从小我就有拍片的梦想,而且我也去实践了很多。其实在我们班上很多同学都很有天赋,但是他们不一定都去进行了实践。我觉得要想成功,除了敢想,还一定要敢于实践。 记者:有什么新的计划? 王冰笛:前段时间我去西藏想拍一个长纪录片,根据素材先剪了两个短片,一部是一分钟的《手语》,获得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“1分钟影像作品”邀请赛上“最佳1分钟”和“最佳摄影”两个奖,另一部作品叫《轮》,在我们学校“半夏的纪念”评奖上获得了“最佳文艺片”奖。现在这部长纪录片还在制作中,暂定名为《宽容》,讲述一个发展西藏当代艺术的画家的故事。另外,我想拍一些剧情片,比如电影短片。 |